文化桂林:他偶然跳下河救人救上来的竟是一位大画家,创作了一幅关于桂林的惊人画作!

栏目:本地新闻 ┊ 发布时间:2018-11-27 ┊ 人气:

他从抗美援朝的战场归来,风尘仆仆地考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表现桂林山水,把建筑材料运用得活灵活现,创作了壁画《桂林山水歌》。一位桂林人,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姚奎简历

姚奎,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36年6月生于山西省垣曲县。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立功入党。1957年在部队通过自学美术,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1962年毕业于装饰绘画系壁画专业,分别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文化部出版局工作。1971年后,调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历任《连环画报》编辑部组长、创作室主任、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助理等职。曾任《中国书画》执行主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副总编辑。1990年后移居加拿大,往来于国内外进行艺术创作。2007年7月病逝于北京。

在国内外举办个人国画与综合性画展约14次,参加全国性美展和国内外艺术联展数十次,作品先后被中国、美国、英国、日本、丹麦、加拿大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5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个人画集4种。曾获得多个国际国内艺术奖和一个重要的国际艺术奖项。他的装饰性绘画和中西结合的重彩国画具有很强的个性和创造性,在中国美术界具有影响。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记者张弘 通讯员张隽

11月21日,“桂林山水歌——— 姚奎桂林壁画创作和写生回顾展”在桂林市花桥美术馆(桂林市展览馆)开幕。本次回顾展共展出姚奎水彩写生原作24幅,文史资料文献10余篇,名家贺词近10份,历史书信、报刊、画册等30余份以及精美衍生品若干。通过本次展览进一步挖掘出不同年代保存下来的作品,向大众分享艺术之美、山水之美、人文精神之美。

姚奎先生1964年在桂林市展览馆完成的壁画《桂林山水歌》,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幅大型陶瓷马赛克镶嵌壁画,是建国后第一幅风景装饰壁画,是1949年建国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国家重点规划完成的五幅壁画之一(北京之外唯一作品),是姚奎一生唯一完成的壁画实物。这幅壁画身世坎坷,在“文革”期间约10年、2002年后14年(共计20余年)时间里,历经了用红油漆、泥灰和假水泥的多次覆盖与保护。2016年上半年经过了近两个月的清洗才完全展露。同年桂林市展览馆维修改造完成后,壁画得以重见天日。

我在桂林展览馆看到一面镶嵌壁画,表现了漓江山水的俊俏与清新,石痕波纹间的线组织中穿流着青春的活力,令人立即联想到“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佳句。惊喜之余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 吴冠中

1950年,14岁的姚奎从四川重庆的中学参军后就随部队北上参加了抗美援朝。作为16军的文工队战士,他经历了严寒跋涉、炮火穿行,多位战友在身边牺牲,他也随胜利的部队登上了著名的上甘岭……因表现优秀,他获得了三等军功章并在部队入党,是“最可爱的人”。

战争结束后,他靠自学在1957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后入壁画专业,直接受教于装饰绘画艺术大师张光宇、庞薰琴、张仃先生。

1962年毕业,姚奎被分配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大师梁思成(梁启超的儿子)是研究所所长。1963年开始,他亲自参与了梁思成在广西设计和指导的唯一建筑——— 桂林市展览馆。姚奎就是这个展览馆大型壁画《桂林山水歌》的设计制作人。

桂林市展览馆拟建于1962年,对应的整体方案是把桂林建成东方日内瓦的开放与对外性建设。馆址坐落在解放桥东头,毗邻七星公园大门,与当时的七星岩、月牙楼、芦笛岩景区一同设计建设。这是广西仅有的由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主持设计,集苏州园林、桂北民居和徽派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建筑典范,被收录进中国建筑教科书,为清华大学等高校建筑专业教学使用至今。

1963年底,姚奎开始来桂林进行写生设计和壁画的材料选制。他使用西方建筑中马赛克瓷砖的装饰性设计理念,得到了梁先生和展览馆设计主持杨鸿勋、陆楚石的认可。

就在制作壁画的过程中,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出现了。

姚奎和同事们空闲时常到展览馆附近的訾洲学习游泳。1964年6月的一天,他受一个游泳者的引导向漓江对岸游去。可游到江中心时感觉无力过江,于是转身回游,谁知腿又开始抽筋,在湍急的江水里拼命挣扎,还是无法自救,心想这下完了。岸上不熟水性的同伴岳景融急得大声呼叫:“快救人啊!快救人啊!”坐在岳景融旁边的一个小伙子见状,飞身跃入江中,迅速将姚奎从水中拉起,还大声叮咛他:“千万不要抱我,否则一块儿到江底喂鱼!”

经过小伙子近10分钟不断上提与拉住他一只胳膊负重侧游,已处于迷糊状态的姚奎被这个青年人救到了浅水区,在其他游泳者的帮助下抱上了河岸。见他苏醒过来,陌生的小伙子悄悄离开了。

两天后姚奎的状况恢复了,他马上到漓江边打听救命恩人的下落,得知勇士名叫申建华,家住訾洲边的邻下街。经过挨家挨户访问,他找到了申建华家。看着个子不高,一脸稚气,只有17岁的申建华,姚奎简直不敢相信他能把1米76的北方大个儿从激流中救上岸。为了永远记住救命恩人,姚奎拉着他到照相馆拍了双人合影留念,并把申建华当成了自己最可亲的弟弟。

壁画的创作得以继续,并在1964年底顺利完成。这幅壁画因是建国至上世纪80年代全国仅有的三幅艺术性大型壁画中的一幅(另两幅是吴作人在天文馆天井壁画、张光宇在政协礼堂的壁画),在文革之后的壁画与绘画界专业论著中被反复记述,普遍赞誉。桂林市展览馆也以其完美的综合性建筑特色,被收录进中国建筑教科书。

1964年夏天,姚奎先生为了完成壁画,在桂林阳朔创作了约30幅水粉写生,之后在北京和加拿大根据写生又创作了十余幅油画。他为桂林题材的系列绘画写下了一段优美的引语,标题为《漓水清幽》:“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凤尾竹下,鱼鹰飞穿;竹筏轻荡,画山传来刘三姐的歌声。”

姚奎曾撰文写道:

我受到延绵数十公里桂林山水的感染,强烈地希望在有限画面中表现出桂林山水的“神仙境界”。受马赛克瓷片生产的局限,如何从二十多种可能生产的色彩中组合出淡雅清新的情调?“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韩愈的精彩诗句给了我深刻启示。以象表意,舍去表面的热闹花絮,把桂林之独特山水集中概括在诗的情境,歌的雅兴之中。

中国壁画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张世彦先生在著作《壁画千端:五十六端 姚奎的壁画》中写道:

姚奎把握了漓江山水美之精粹,经过自己的意境升华,在壁画中以平面而概括的形色处理,创造了来自自然实景又与同时代他人的水墨、重彩、油画绝然不同、独具魅力的风貌。壁画整体气势的韵致营造,充分显示了镶嵌技艺的特殊魅力,足以成为当今我国镶嵌画的范画。半个世纪前的壁画作品,今天重睹,仍能引起我们激情弛荡。此画作为我国当代壁画的经典作品,绝无疑义。

岳景融和姚奎是大学同班同学,毕业后一起到建筑科学研究院。他担任桂林展览馆走廊上方壁画《榕荫》的主创。

《桂林山水歌》两次“入土”

1964年底,完成壁画后姚奎回京,继续着与申建华的联系,多次给他寄信和学习生活用品。1967年,申建华进了新开办的桂林第二机床厂,改名“陈统星”,并告诉了在北京的姚奎。从参军到此时姚奎使用的名字叫“姚发奎”,而在1964年10月,他在桂林请著名篆刻家李骆公先生刻了一枚名章“姚奎”,是可发现他第一次使用这个名字。1979年开始,他在绘画创作中完全使用了这两个字的名字。

1964年,文艺界掀起了对电影《早春二月》的大批判,罪名是“继承了二三十年代资产阶级文艺思想和人性论”。全国各地要抓出典型。壁画《桂林山水歌》直接成为批判对象。1966年,梁思成被批判为走白专道路的“臭老九”。在桂林文革的“破四旧”运动中,文化站人员听说红卫兵要来砸壁画,迅速把它用泥土覆盖粉刷,再用红油漆写上大字“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红卫兵才算作罢。如此《桂林山水歌》第一次“入土”至1975年。

1964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解散,姚奎调到文化部后又下放到“五七干校”,参加了3年的劳动改造。1967年至1969年,姚奎的父亲,身为爱国抗战将领和泸州市政协委员,在文革武斗中被无辜杀害,母亲因重病凄惨离世。姚奎担心自己的政治处境不好,影响救命恩人,就中断了与陈统星保持了三年的信函往来。

1975年桂林市展览馆正式成立,有了办公室和美术组,组内有画家李骆公、龙廷坝等。一年后《桂林山水歌》破封展露。之后破封的还有壁画《榕荫》。

姚奎1990年后移居加拿大,往来于国内外进行艺术创作。在2006年七十岁之际,说要去桂林寻找救命恩人,还要看看《桂林山水歌》。他打电话到桂林的114查号台,找到了桂林第二机床厂的号码和新公司名称。心情激动的他联系上“桂林正菱第二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工会,问是否有一位59岁、名叫申建华或陈统星的员工。当时的工会主席朱冬养先生立即找到了退休的陈统星,并证实了他就是姚奎要寻找的救命恩人。姚奎激动不已,急切地订机票飞往桂林。

高大硬朗的七旬老画家与体形偏瘦的退休工人久别重逢,紧紧拥抱在一起,老画家流着眼泪说:“你的样子我还能认出。42年了,我一直在心里记挂着你!”姚奎从旅行包拿出了几十年前与陈统星的合影与交换的单人照片,以及当年获救后完成的壁画照片。两人还一同来到漓江边,回忆了当年发生在江中的惊险场面。

陈统星在与姚奎的会面中沉默寡语,十分低调,有时甚至有点儿不知所措。他用桂林话很平静地跟大家说:“当时的情况,哪个都会去救人的,我只是做了一件平平常常的好事情,是应该的,没得什么讲法。”

听到救命恩人平淡的回答,姚奎十分感慨:“陈师傅,你当年救了我,对你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我和我的家庭就是天大的事。是你无私勇敢的救人行为让我获得了重生,改写了我和家庭的命运。恩人,我和我的家庭永远都会记住你!”

随后,姚奎带陈统星来到桂林市展览馆,却没能看到自己的那幅镶嵌壁画。原来,在2002年,展览馆部分场地出租,用于旅游产品销售。为了保护这幅壁画,工作人员用泥土和木板把它覆盖封存起来,长达14年时间。

世事难料何止于此!就在姚奎从桂林回到北京一个多月后,在偶然的疗养体检中发现他已是癌症晚期。他不为所扰,用勤奋的耕耘留下了宝贵的作品。2007年7月,他平静而又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重放光芒

2010年1月,姚奎的儿子姚庚带着给父亲壁画拍照出集的愿望,专程来到桂林市展览馆,可仍然看不到《桂林山水歌》。

2017年7月9日,姚庚收到风光摄影家于云天的微信,说他在去平遥摄影节的火车上偶遇陈履生先生,陈先生兴奋地说前不久刚刚看到姚奎上世纪60年代的壁画《桂林山水歌》,在桂林市展览馆展示出来啦!

原来,为了改变展览馆的陈旧状态,让市民得到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桂林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核准增设了“桂林市花桥美术馆”。2013年6月展馆全面启动整理馆舍、屋面维修和庭院恢复工程,在原有4个展厅的基础上增设了3个展厅。改造后展厅的灯光照明、楼宇自控、恒温恒湿等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精彩的艺术展览不断推出。2014年,《桂林山水歌》开始揭开了一个小角,直到2016年上半年才完全展露。展览馆人员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清洗它,同时编撰了壁画的相关文字和信息。2016年底桂林市展览馆维修改建完成,壁画重新与观众见面。

桂林人民和展览馆在困难时期如此艰难、智慧和认真地保护了这里的壁画和艺术品,确实值得称颂!2017年秋天,姚庚收到了微信传来的照片,第一次看到了壁画准确的灰色调原貌。它是如此的独特,优美而典雅。

今年11月16日,姚庚与桂林市花桥美术馆的吴莘岚一起到桂林正菱第二机床厂有限公司寻访,找到了71岁开朗健康的陈统星,请他作为特邀嘉宾参加21日的姚奎画展开幕式,并约请他明年夏天到北京旅游作客。

更多精选报道尽在桂林多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