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戏曲展演 感受传统艺术魅力-桂林生活网新闻中心

栏目:本地新闻 ┊ 发布时间:2022-12-13 ┊ 人气:

  街头戏曲展演 感受传统艺术魅力

  12月11日上午,在市中心广场和滨江路的彩调、京剧、渔鼓展演让市民和游客大饱眼福,过足了戏曲瘾。图为游客拉着演员比画着一招一式,大家一起又唱又演,一同感受桂林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 记者陈静 摄

  12月11日上午,在滨江路的彩调、京剧、渔鼓展演让市民和游客大饱眼福,过足了戏曲瘾。图为桂林渔鼓《文明花开更鲜艳》。记者陈静 摄

  □本报记者 陈静

  传统的京剧经典选段,新编的彩调舞蹈和桂林渔鼓……12月11日至12日上午,作为2022桂林艺术节重要演出内容的彩调、京剧、渔鼓展演在市中心广场和滨江路轮番上演,让市民和游客大饱眼福,过足了戏曲瘾。

  “撒一把茶叶放一坨姜,茶锅里捶碎喷喷香,茶江水里滚三滚,打得那个让人爽歪歪……”生活化的唱词和演员们夸张的形体表演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这是彩调舞蹈《油茶情歌》的演出。

  “我们演出把油茶和彩调结合起来,更能体现文化的特色。”弘扬彩调团副团长高道义告诉记者,这个彩调舞蹈他们先后排演过多次,此次演出的都是平时退休的文艺爱好者,为了展现最好的效果,他们还特意跟随专业老师进行彩调的专业发声学习。

  据了解,彩调是广西极具特色的戏曲剧种,旧称调子,主要分布于桂林、柳州、河池等地。彩调,是广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名称不一。彩调作为地方戏曲,剧本内容以劳动、爱情、生活为主,其音乐主要由“腔”“板”“调”及乐器中的“伴奏风牌”“锣鼓牌”五大类组成。2006年5月,彩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捧渔鼓年年唱,中华文明永传扬……”伴随着手中渔鼓的敲击声,演员们唱腔或高亢或婉转。戏曲展演中桂林渔鼓让不少游客感觉颇为新奇。这次桂林市渔鼓表演团带来《中华文化永传扬》和《文明花开更鲜艳》两个节目。这两个节目都是桂林市群众艺术馆渔鼓传承基地新编创的,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改编,让唱词更贴近生活,更朗朗上口。

  据现场负责人熊女士介绍,桂林渔鼓以伴奏乐器“渔鼓”而得名,俗称道情,源于古代的叙事讲唱道情,是鼓曲类道情分类曲种、广西代表性曲艺形式之一。2014年,桂林渔鼓获评国家级非遗。桂林渔鼓用桂林方言演唱,演唱时左手抱渔鼓,右手执板,按节奏边唱边敲。说着她哼唱起渔鼓最基本的曲调“唆唆唆拉哆哆瑞咪哆瑞咪发唆”。她说,桂林渔鼓唱词短小精悍、方言叙事、通俗易懂,曲调朴实轻快又不失优雅,多变的板式演绎出丰富多彩的人物故事,深受群众喜爱和传唱。

  轮番上演的大戏给戏剧爱好者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记者在现场看到,由京剧队带来的传统京剧选段《沙家浜》和《智取威虎山》也是精彩纷呈。这场精彩绝伦的戏曲展演,诙谐幽默的地方方言、夸张形象的肢体语言引得观众欢呼连连。

  此次戏曲展演的负责人,市群众艺术馆文艺二部主任张竞文介绍,为配合艺术节营造浓厚氛围,展示桂林文艺风采,市群众艺术馆组织常年活跃在群众文化舞台上的优秀业余文艺团队参加演出,将先后演出12场,通过戏曲展演宣传推介桂林本地的文艺精品,展现桂林民俗风情、文化特色的融合,让游客和市民更好地了解、感受桂林文化风采,使群众文化活动更鲜活,释放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无穷魅力和无限活力。

  “这样近距离的戏曲表演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打破了一般剧场的障碍和距离感,就在大家经常去的广场或是偶然路过的路边,非常新鲜。”大学生马毅兴奋地说。来自北京的李女士兴奋地拉着演员合影:“这样的表演太棒了,演出的地点就在漓江边,此情此景美极了。”

  演出结束后,还有不少市民和游客拉着演员比画着一招一式,大家一起又唱又演,一同感受桂林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一时间,“咿呀”戏腔飘荡在冬日暖阳下,无论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还是来自各地的游客,都一同体验到“戏中人、人中景”的独特感受。


更多精选报道尽在桂林多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