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历史名人

栏目:历史 ┊ 发布时间:2019-04-05 ┊ 人气:

 虞舜:为中国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之一的禅让贤君,幼年丧母,对父及后母尽至孝道,用象耕田于历山下,受尽磨难,时洪水猛兽为害,由四岳推举尧帝任其摄政。他勤于政事,巡行四方,体察民情,解除民疾。尧帝去世,虞继其位,仍咨询于“四岳十二州牧”,挑选贤人,于下大治,又选治水有功之禹为继承人。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相传虞帝晚年曾南巡桂林,登临虞山,视察岭南山川形势,死于苍梧之野。


颜延之(384-456),字延年,著名诗人,南朝刘宋时任始安郡(今桂林)太守。为纪念晋代“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向秀、刘伶和阮咸五人,特建“五咏堂”在读书岩旁。“七贤”中的王戎和山涛因贪恋权势,为颜所鄙视,故不在“五咏”之列。北宋时,四大书法名家之一的黄庭坚书录颜延之的《五君咏》。刻碑石于龙隐岩内。是桂林石刻之珍品。

鉴真大和尚:第五次东渡失败后,曾于天宝九年(750)从雷州半岛北返途经桂林,受到官、僧的隆重欢迎并在开元寺主持授戒大典,时桂州都督冯古璞率领驻此的岭南七十四州官人、选举试学人等数百人,接受了菩萨戒,盛况空前。鉴真大和尚一行在此休整了一年,后下桂江,经阳朔、平乐、梧州、广州北上。回到扬州后,终于第六次东渡成功。此为桂林佛教史上一盛事。

朱邦苧(?--1572),是七世靖江王朱经扶的嫡长子,嘉靖六年(1527)袭封王位,隆庆六年(1572)薨,谥号恭惠。

朱任晟(1538—1608):靖江宪定王,是八世朱邦苧的次子,叔袭侄位,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由辅国将军进封靖江王,三十六年(1608)薨,谥号宪定,终年71岁,是靖藩中年寿较长者。

性因,原名金堡,号道隐,浙江钱塘人,崇祯庚辰科进士,官至南明永历朝兵科给事中,因直言“罪谪”至桂,削发为僧。但仍心怀报国,关心抗清大事,常与文渊阁大学士、抗清名臣瞿式耜共商复明大计,极受时人尊敬。瞿、张二公抗清成仁后,被暴尸于天,他与栖霞寺主持浑融和尚仗义冒险收殓,成为忠义之举。

张同敞(?-1650),字别山,湖北江陵人,永历年间,任南明兵部侍郎、总督广西各路兵马兼督抗清军任务,又因其“诗文千言,援笔立就”永历帝援予翰林院侍读学士。永历四年(1650)十一月,随侍文渊阁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瞿式耜困守桂林孤城殉国。其墓位于桂林市七星区朝阳乡唐家村东侧。

马文毅:清初康熙十三至十七年(1674-1678)期间,吴三桂在云贵叛乱,广西风云突变,守将孙延龄举旗附应。在省城桂林的广西巡抚马雄镇(马文毅),则坚决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被叛将孙延龄执拿,马巡抚“詈骂不屈”。后全家及幕僚被杀害在鸟金铺。此次叛乱,先后有马雄镇和傅宏烈两任广西巡抚被叛将杀害。为表彰忠烈千秋,立碑纪念(该碑出土于桂林火车新北站(古称城北鸟金铺驿站),现在桂海碑林博物馆。

李秉礼:(1748-1830),字敬之、号松圃、七松老人,祖籍江西临川,寓居桂林。工诗画。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捐刑部江苏郎中。为照顾老母,四十二年辞归。四十九年(1784),大诗人袁枚重游桂林,与之相交甚欢,有《朝阳洞题诗》等诗作,袁枚对其诗文极为赞赏,曾云:“松圃诗才清绝,不慕显荣。”著有《韦庐诗内外集》。诰授中宪大夫,驰封光禄大夫,与父李宜民、子李宗瀚被称为“李氏三代红顶子”;与父李宜民、弟李秉绶、子李宗瀚等,在清一代这享有“临川李氏”盛誉。晚年曾在榕湖“湖西庄”建有“七松斋”爱舍。有神道碑在桂林象山区平山五金仓库大院内。

梁章钜:(1775-1849),字闳中,号退庵,福建长乐(今福州)人,道光十六年(1836)任广西巡抚兼学政,在桂林六年,严厉禁烟,制止考场舞弊,开发风景名山,推进文学创作,极有政声。

查淳:满人,落籍宛平(今北京通州),曾任桂林知府。其父查礼,曾任广西庆远府同知,乾隆十九年(1754)奉令参与修浚灵渠事,曾探查湘漓之源,并于二十年在飞来石摩崖“灵渠”二字。查淳为了却父亲遗愿,于38年后刻“湘漓分派”碑于铧嘴上,是灵渠较有影响的石刻,极引人观赏。1938年12月,蒋介石夫妇曾来到兴安灵渠并在原碑处观碑,后立美龄亭于碑旁。

岑毓英(1829-1889),字彦卿,号匡国,广西西林人,附生。咸丰七年(1857)间,曾率“义勇军”人滇镇压杜文秀领导、坚持18年的回民起义,由知县升至巡抚。嗣后任默、闽等省巡抚、云贵总督。中法战起,奉命节制关外粤、楚各军,曾创造“地营法”,击破法军援兵,攻克了越南山西、河内等地。后还曾代表清廷完成滇越边境的划界。其墓位于桂林市叠彩区尧山西南麓岑家岭。

雷酒人:名鸣春,字亮工,明末江南著名儒士,常与靖江王府宗室交往,性嗜酒,每饮必醉,被称为“酒人”。明亡后,隐居酒壶山下,结庐而居,遍栽桃李,行医授徒,为人尚义,有节操,常登壶山之巅,高啸长吟,抒怀明之情。传说在康熙年间的一次独饮后竟长眠不醒,后人将他葬于骆驼山北,以骆驼山岩壁为碑。其著作《大文参》《桂林田懈志》,叙述了明宗室的内讧及清兵入桂烧杀淫掠事实,被清廷禁毁。

李济深(1886-1959)广西苍梧县大坡人,字任潮。陆军大学毕业,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1933年与第十九路军蔡廷锴等联共反蒋抗日,组织“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任主席。1940-1944年任国民政府军委会委员桂林办公厅主任,上将衔。大力支持桂林抗日救亡活动和文化出版事业,保护过叶挺、廖承志等同志,并协助李克农、夏衍等安全撤离桂林,还营救过胡志明等“越盟”盟员。1948年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主席。1949年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59年病逝北京。

蒋翊武(1885-1913),湖南澧县人,辛亥革命前夕曾任武汉文学社社长,主办《大江报》,武昌起义时担任总司令兼防御使,后来追随孙中山参与讨袁。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由湖南来桂林途中,至全洲黄沙河被巡防营统领秦步衢部逮捕,同年9月1日押解至桂林,依从袁世凯电令,10月9日处死于丽泽门。时年28岁。1921年冬,孙中山非常大总统来桂林督师北伐,亲临蒋氏就义处悼念,并建立纪念碑。 

黄旭初(1892-1975),广西容县人。1914年入北京陆军大学。1923年任“定桂军”参谋长。北伐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6师师长,留守广西。1931年7月在桂林任广西省政府主席直到1949年。后寓居日本和香港。1975年在香港病逝。

白崇禧(1893-1966),字健生,回族,桂林临桂会仙乡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抗战时期任军委会副总参谋长、军训部长、桂林行营主任,解放战争时任国民党国防部长、华中军政长官等要职,上将衔。1949年飞往台湾,1966年在台北逝世。在桂林市秀峰区榕湖北路榕湖饭店大门内近处有公馆。

徐悲鸿(1895-1953),我国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1935年因反对蒋介石的黑暗统治,愤然离开南京来到桂林讲学和创作。李宗仁先生特在阳朔购置一座砖木结构的单进三开间平房给他作卧室、画室以及客厅,1936年居入,居住年余。在此,他自称“阳朔天民”,创作了《漓江春雨》、《走岂渡》、《鸡鸣不已》等名画。

张曙(1909一1938),原名恩袭,安徽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攻学西洋音乐。“九× · 一八”事变后,与聂耳等组织音乐创作研究会,成为新音乐运动创始人之一。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抗日,参加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三厅工作。先后创作抗日救亡歌曲200余首,深受广大军民欢迎。1938年11月随三厅到达桂林,主办反轰炸歌咏大会,影响很大。是月24日,日机轰炸桂林时在福旺街住宅与其爱女达真(4岁)同时遇难,年仅29岁。其墓位于桂林市七星区普陀山北麓灵剑溪畔。墓冢右侧立有郭沫若1938年题书的原碑,正面直行题刻:“音乐家张曙父女之墓”,楷书。

苏曼(1914-1942),广西苍梧人,原中共广西省工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 

罗文坤(1916-1942),苍梧人,原中共广西省工委妇女部长、桂林市委书记;

张海萍(1917-1942),广东东莞人,原中共南方工委驻桂林特别交通员。

  抗战初期,三烈士在桂林逸仙中学以教书为名从事革命活动。1942年7月9日,因叛徒出卖遭国民党当局逮捕,三人在龙隐岩刑室身受酷刑,但坚贞不屈。后敌特为了诱捕其他地下党员,而以假释监视。为了保卫党组织,三人于12日晚集体自杀,以身殉党。此即著名的桂林“七.九”事件。三人牺牲后,国民党则以“桃色事件”相诬,十年动乱中,极左路线执行者又以“叛党行为”相冤。1982年,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对三烈士恢复名誉,将遗骸荣迁首府南宁烈士陵园,并在此建筑纪念碑。(原陵园位于尧山西麓祝圣庵遗址左侧一字岭山坡上)               

何信(1913-1938) 号德漳,桂林人,毕业于广西航空学校,留学于日本明野航校。1938年1月,担任国民革命军空军第三大队八队上尉副队长,赴徐州第五战区参加鲁南保卫战。3月25日凌晨,何信与战友驾机14架与日寇17架作战,击落日机7架,当返航至牧马集上空时,又与20余架敌援机相遇,再次激战。何信机油尽弹绝,胸部中弹,毅然猛冲敌机,与敌同归于尽,年仅26岁。建国初,即追认为革命烈士。其墓位于桂林市七星区尧山西麓尧庙遗址内。

章亚若(1914-1942),江西新建县人,南昌葆灵女子中学毕业。1939年投奔赣南参加救亡工作,为三青团干训班第一期学员,与赣南专员蒋经国相恋,1914年下半年来桂林待产。次年2月生下章孝严兄弟,8月15日突患腹泻去世。由在马鞍山下附近的广西警训所主持安葬在桂林市叠彩区尧山路西马鞍山凤凰岭腹部。1993年9月5日,时任台北东吴大学校长的章孝慈辞去政治身份,毅然从台来桂,为母祭扫。1994年11月18日,章孝严身为政务官,在特殊情况下,也从台来桂,为母祭扫。
陈光(1918-1949),广东梅县人。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中共桂林市城工委书记,从事地下工作。1949年10月5日,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遭受种种酷刑,坚贞不屈,于11月11日晚,在原北站附近英勇就义,距桂林解放仅11天,时仅31岁。其墓位于桂林市七星区七星公园普陀山西麓。

李征凤(1902-1927),学名炳勋,字剑魂,临桂县两江镇西岭村人,桂林政法学堂毕业。1923年就读上海大学时加入共青团,1925年在梧州加入共产党,成为桂林第一名中共党员。是年奉命回桂林从事革命活动,曾主编《革命周刊》,创办《民国日报》。1926年7月,中共桂林县支部成立,任支部干事会书记。1927年4月,在国民党“清党”中遭到监禁,10月13日与裴邦焘、苏鸿基等在丽泽门外翊武路蒋翊武就义处就义。其墓位于桂林市七星普陀山北麓。

吕德慎:桂林人,民国初年任职兴安县知事,任上,刮地皮、增田赋、欺上压下、贪赃枉法,民愤极大。民众公推乡绅曾石年等人状告吕德慎,曾石年等人冒险去到时任两广巡阅使的陆荣廷驾前拦马告状。吕德慎终被告倒,在离任当年,由曾拟文,刻下一碑,于兴安县灵渠四贤祠碑廊内。该碑一反歌功颂德常规,以泼辣简赅之辞表达了民众心声,为后世为官者之鉴。 

罗盛教(1931-1952),湖南新化县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随志愿军赴朝抗美,担任某部侦察连文书。1952年1月2日,在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三次跳入冰窟,救出了落水的朝鲜少年崔莹,因精疲力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为表彰他的英勇壮举,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追任其为特等功臣,并授予“一级爱民模范”称号,团中央追任他为“模范青年团员”,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委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及一级战士荣誉勋章。罗盛教生前部队回国后,在桂林市雁山区奇峰镇兵营相思江畔,为其建陵园。已开放,定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更多精选报道尽在桂林多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