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那些你不一定了解的文化

栏目:文化 ┊ 发布时间:2018-11-03 ┊ 人气:

 在桂林,

文化是摩崖石刻,也是桂海碑林;

是靖江王城的遗迹,也是李宗仁纪念馆;

是抗战时期活跃的“西南剧展”,也是“八百壮士”的悲情;

是陈毅“不愿做神仙 愿做桂林人”的诗句;

是开聊无边的板路,也是俏皮、大气的彩调和桂剧;

是白先勇、文清、欧阳夏丹,也是郁钧剑;

是遍布大街小巷的传统小吃,也是知名学府的集中地;

是桂林三宝传统土特产,也是有“桂林第四宝”美誉的新中药西瓜霜.......

正如桂林文化人龙子仲说的,

“桂林是看不见的,只有在这住上一阵,你才能真正感受到它。”

如果你来到桂林,只看自然风景,

那你只看到了桂林的一半;

文化才是桂林的灵魂,也是这座城市的根本和记忆。

自2017年末桂林三金携手网易打造城市记忆系列以来,

在这个冬天里,我们呈现了一串关于桂林城市文化记忆;

如今,我们再次盘点桂林文化大IP,

和大家一起追溯桂林人真正的文化记忆!

文艺记忆

傩文化

桂林曾是中国傩文化非常繁荣的地方,宋朝时期桂林制作的傩面具更是名震京城;古老神秘的傩文化更令人好奇……

桂剧

桂剧是广西的主要剧种之一,俗称桂戏或桂班戏,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剧种。

彩调

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通俗易懂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

文场

清代乾隆年间江浙等地的一些说唱艺术和“明清俗曲”流传到广西以后逐步与桂林一带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融合到了清末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广西文场又名文玩子,是一种清唱剧类型的曲艺形式。

板路

桂林的方言,源于民间,根在桂剧;板路是聊天,讲古以及今天"发海水"和另类意义的代名词。

地标记忆

盐街

漓江边上有一条狭长的街道,名叫桂林盐街,它位于王城东面的城墙外是一条呈南北走向的老街。这条曾因盐铺聚集而得名的盐街,是老一辈桂林人心中抹不掉的记忆,如今已经改建成新的地标——东西巷。

靖江王府

靖江王城是明朝藩王靖江王朱守谦的藩王府洪武二十五(公元1392年)年建成,靖江王城外围有国内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城墙,由于靖江王城地处桂林市城市中心地区,因而有“阅尽王城知桂林”之说。

人物记忆

刘三姐

1960版刘三姐经典电影是中国历史上一部留给世人最深刻;最难忘;最怀念;最优秀的巅峰之作;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老师就是桂林人。

白先勇

祖籍广西桂林。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美国圣塔芭芭拉加州大学教授,旅美昆曲评论家,著名作家,昆剧“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记》总策划。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

陈丹燕

祖籍广西桂林平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进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杂志社任小说编辑。1992年兼任上海东方电视台青春节目主持人。上世纪80年代开始儿童文学创作。

李焱

出生于广西桂林,中国第一位油画女博士,当代著名旅日女画家,获得日本三大美术大学之一的多摩美术大学艺术博士学位。她就是80年代负有盛名的首批“漓江小画童”之一。

饮食记忆

月牙楼姑子面

它是用黄豆芽、草菇、香菇脚、冬笋等配制煎熬而成。汤色金黄、清口不浊。再在上面铺上草菇、素火腿等素菜,撒上香油、油炸花生米、胡椒等酥香配料,其味鲜美甜爽,清香四溢。

糊辣

桂林糊辣是用粳米浆制作的,米浆调匀煮熟后,放盐、腐竹(泡软切成丝)、木耳、葱花,最后放味精,这样的口味很多年轻人或许没有尝过。

桂林米粉

米粉是桂林历史悠久的特色传统名小吃。不过即便今天即便是每天“喂饱”桂林人的米粉,也早已不是桂林的老味道,比如最具代表的原汤米粉,近50年都已在市面“绝迹”。

城市产品名片记忆

桂林三宝

桂林三宝指的是传统桂林土特产的代表,分别是:桂林三花酒、桂林辣椒酱、桂林豆腐乳。

桂林第四宝

1994年,三金药业的西瓜霜系列产品被桂林市政府命名为“桂林第四宝”;西瓜霜、三金片、西瓜霜润喉片等相继俏销海内外市场。

桂林罗汉果

罗汉果是桂林名贵的土特产,也是外来游客购买特产的最佳选择。

桂花

在桂林,无论是庭院、街道还是村旁,随处可见桂花的芳姿,也是桂林的“市”花,素有“桂林桂林,桂树成林”之说。

50年桂林城市发展,

不同的时期,都留下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

如今的你我,在山水里聆听岁月的回响,

坐着,也唱不穿时代与岁月的绵柔,

就如那句话所说的:

“少年时代的岁月,即使拥有相同的过去,记忆最深的细节也会出现趣味性差异,那就是属于每个人的,不会重复的时光。”

我们缅怀过去,我们更期待未来。

更多精选报道尽在桂林多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