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石刻故事】从张壮飞题诗石刻,看桂林抗战文化城的抗日救亡史诗

栏目:文化 ┊ 发布时间:2019-04-04 ┊ 人气:

 “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清代广西巡抚陈元龙在《游龙隐洞》一诗中,极其简练地把桂林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高度概括了出来。桂林名扬天下的原因,不仅在于秀美绝伦的自然景观,还在于当中蕴含的丰富文化。摩崖石刻,是体现桂林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如今,桂林市用“寻找桂林文化力量,挖掘桂林文化价值”的铿锵之声,打造全方位立体文化体系。桂林生活网今起将推出《桂林石刻故事》专栏,讲述这些铭刻于山水间的历史记忆,让更多的网友更深入了解其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价值。


  提起革命烈士诗篇,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夏明翰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当年战火连天的桂林亦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诗句。“男儿卫国沙场死,马革裹尸骨也香”,这句气壮山河的诗句是1939年抗日战士张壮飞在桂林所作,后来被当地人刻石留存。

 张壮飞所题的“男儿卫国沙场死,马革裹尸骨也香”原型石刻位于七星公园普陀山曾公岩口,高0.5米、宽0.6米,石刻主要内容为“男儿卫国沙场死,马革裹尸骨也香”,另题有“西历一九三九年抗日负伤留桂纪念”,留款“张壮飞题”、篆“张壮飞印”。

位于曾公岩岩壁上“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的宣传标语

  据了解,张壮飞是一名在前线负伤后回到桂林养伤的抗日战士,写下上述诗句后被当地人刻石留存。与张壮飞抗战石刻一同留存至今的还有教育家陶行知在日本侵略军对桂林疯狂空袭的情况下,根据桂林特殊地形地貌,提出开展“岩洞教育”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团体“新安旅行团”写在曾公岩岩壁上的“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等宣传标语。

 战火中燃烧的桂林

  “男儿卫国沙场死,马革裹尸骨也香”,张壮飞的这句题诗可谓是桂林抗战精神的浓缩,亦是桂林抗战文化的一个代表。从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到1944年9月日本侵略军逼近桂林,在桂林大疏散的近六年时间里,大批文化界人士云集,形成了当时全国范围内重要的文化中心,起到了核心主力的作用,对全国抗战文化运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段时期,桂林被称为“抗战文化城”,与重庆、昆明形成三大据点呈鼎足之势支撑着抗战大后方。

更多精选报道尽在桂林多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