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石刻故事】“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这块桂林石刻背后居然还藏着大秘密!

栏目:文化 ┊ 发布时间:2019-04-04 ┊ 人气:

 “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清代广西巡抚陈元龙在《游龙隐洞》一诗中,极其简练地把桂林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高度概括了出来。桂林名扬天下的原因,不仅在于秀美绝伦的自然景观,还在于当中蕴含的丰富文化。摩崖石刻,是体现桂林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如今,桂林市用“寻找桂林文化力量,挖掘桂林文化价值”的铿锵之声,打造全方位立体文化体系。桂林生活网今起将推出《桂林石刻故事》专栏,讲述这些铭刻于山水间的历史记忆,让更多的网友更深入了解其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价值。


  “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是广泛流传的桂林山水赞词,并被镌刻于叠彩山风洞南壁。正如很多人所了解的那样,这句诗出自于十大元帅之一、时任外交部长陈毅所作,然而,在这块石刻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据了解,陈毅所题的“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石刻,高3.2米,宽1.8米,是陈毅元帅于1963年2月于桂林挥毫所作《游桂林·歌行》诗作其中的一句。

  陈毅元帅一生曾3次来到桂林,可谓对桂林山水一往情深。第一次是1960年5月陪同周恩来总理出访,回国时经过桂林;第二次是1961年1月与罗瑞卿出访缅甸等4国后经过桂林;第三次是1963年2月陪同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访问桂林,而《游桂林·歌行》一诗便是在这次访问途中所作。

  陈毅陪同西哈努克游桂林期间,面对秀美的桂林山水,陈毅大赞桂林山水,并在其诗作后写道“八十六洞齐开放,千崖万壑供追攀。但愿世界人士齐来游,欣赏桂林风景名胜之尖端”。因清晨从桂林乘船出发,黄昏前到达阳朔,故陈毅再作《游阳朔》一诗,云:“朝辞桂林雾蒙蒙,暮别阳朔满江红”。西哈努克亦对奇石幽岩、景象万千的桂林山水风景惊叹不已,称赞道“曾游世界诸名胜,无一可与桂林相比肩”。

  “看山如观花,游山如读史”,这是清代名人陈元龙对桂林石刻高度评价,摩崖石刻是体现桂林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在历史、科学和艺术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也正因为如此,2009年12月,陈毅元帅之女丛军还带着晚辈及《追寻父辈的足迹》摄制组来到叠彩山和阳朔等地,通过图片、文献资料,等了解老一辈革命家的有关事迹。

  “北有西安碑林,南有桂海碑林”,据专家介绍,桂林现存自隋朝至民国的摩崖石刻近2000件、近200万字,分布于桂林市内及周边30多座山崖,而陈毅所题的“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石刻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更多桂林石刻的历史文化还有待我们去探索发现。

更多精选报道尽在桂林多飞网